2017年12月19日下午,由山东省政协等单位主办的“全民阅读·委员立行”系列活动在山东广播电视台演播厅落下帷幕,山东省聊城市教育局局长哈宝泉获得“优秀征文”奖,并应邀作为获奖者分享读书心得。提起哈宝泉的“爱读书”,这让很多人赞不绝口。
2018年,哈宝泉把聊城市的教育主题定位“ 文化培树年”,他希望通过培树“厚德重教、大气兼容、担当奉献、创新奋进”的教育文化,引领聊城市教育的发展。岁末年初,回望聊城市的教育发展,绕不开三个关键词——校长职级制改革、名校办分校、“321”发展思路。而哈宝泉认为,聊城教育的发展,背后都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采访中,每每提起“文化”在教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哈宝泉便兴致盎然,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培树教育文化要“抓铁有痕”
记者:2018年,您把“培树教育文化”正式提上聊城教育发展的日程。聊城市的教育发展,需要怎样的文化引领?当下,该如何汲取文化的力量?
哈宝泉: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我把它归纳为“ 十大魅力”: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无远弗届的远大志向、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止于至善的厚德载物;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福祸相依的辩证智慧;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2018年,我们将在全市教育系统大力培树教育文化,汇聚发展正能量,就是要用积极先进的文化,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观念,塑造教育工作者的美好心灵,丰富教育工作者的健康情感,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智力水平,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活力,为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教育文化的培树,如何才能落到实处?
哈宝泉:首先,要提高认识。全市教育系统要大力培树“厚德重教、大气兼容、担当奉献、创新奋进”的教育文化,汇聚发展正能量。认真领会教育文化目标内涵,充分认识教育文化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凝心聚力,做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其次,要制定计划。列宁说:“任何计划都是尺度、准则、灯塔、路标。”要实现教育文化目标,必先制定详尽的计划。教育文化建设不是一项单纯的创建工作,而是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要在教育文化目标的引领下,创造出各具特色的“ 县市区教育文化”“ 乡镇办教育文化”“ 校园文化”“ 班级文化”。
最后,要常抓不懈。古语有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大力培树教育文化要坚持常抓不懈,要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在结合实际上下功夫。要使教育文化目标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增强目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记者: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您认为教师该有怎样的“ 担当奉献”精神?
哈宝泉:“担当奉献”是由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决定的。这是教育文化目标的“善”。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 担”的解释是“ 以肩曰担”,即“担负”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担当”释义为担负、承担。往大了说就是一种责任感或者使命意识;往小了说就是不怕困难,敢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责重山岳,能者当之。”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修养,砥砺思想品质,提升能力素质,切实做到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要树“正气”。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中说道:“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有了浩然正气,才能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才能坚定理想信念;要显“豪气”,“ 舍我其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具有敢为天下先的豪气,才能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实践证明,任何成绩的取得,没有敢于冒险的精神、勇于担当的豪气,推动工作就是一句空话;要有“勇气”。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综合改革的新形势,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大力弘扬担当、奉献精神,“干好聊城教育事,何计任中任后名,不惧白发生!”各个县市区教育局、各个学校都要有勇气担当起应该承担的任务,把教书育人工作干好,让人民群众满意;要有“底气”。打铁还需自身硬,铁肩才能担道义。面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不注重学习积累,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底气需要成熟的心态涵养,更需要过硬的本领来支撑。只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积累锤炼,注重研究分析,吃透情况,把握政策,掌握方法,提高本领,才能铸就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 底气”。
“奉”即“捧”,意思是“给、献给”;“献”本义为“ 献祭”,两个字合起来,“ 奉献”就是“恭敬的交付,呈献”。奉献,就是爱,是对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奉献者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热情,是一种无私的爱心,甚至是无价的生命。奉献者收获的是一种幸福,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与爱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长。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在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用爱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大家的无私奉献编织出教育事业的美好蓝图。
校长“摘官帽 ”真正实现教育家办学
记者:近日,聊城市在校长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迈出了关键的步子,逐步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打破原来的终身制而代之以聘任制。这一改革对聊城的教育发展有哪些裨益?
哈宝泉:校长职级制改革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中小学校长管理机制、提高校长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市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对学校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对真正形成教育家办学的格局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可以强化校长的职业意识,促进校长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打破了校长终身制,给校长带来压力和动力,有利于增强校长的忧患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利于校长加强责任感,有利于校长务实作风的形成,有利于激发校长的开拓创新精神,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作用,做到人尽其才;可以使校长充分实施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理想,坚持专业的、可持续的办学方向,使学校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有利于校长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减少校长的事务性工作,能够使校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中去。
记者:校长由“ 职务”向“ 职业”的转变,使校长的正常流动成为可能,然而它在校长办学自主权逐渐扩大的同时也对校长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校长职级制在聊城推行的过程中,难点何在?改革的阵痛在哪儿?
哈宝泉:校长职级制要往前推,还是要有行政干预,山东省委省政府支持这项工作,全省都在做这项工作,这项工作由各级编制办公室负责,与教育局联合实施。
改革有阵痛,我们在摸索中不断前行。第一步“摘官帽”,第二步评级。我们市去年对校长先聘任再评级,已经完成。现在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困难,比如聊城市高新区,学校比较少,有的校长年龄大,不适应职级制改革,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下一步,我们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请第三方对校长进行评级。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评估校长职级,相较于以往民意调查,借助技术手段评级降低人为因素干预,家长更加信赖,但是也应该预见到操作过程中不尽如人意之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来处理,在运作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任何一种方式完全地放弃或照搬使用都不科学,第三方评价的效果需要看实际成效,比如数据的准确性。
名校办分校,在家门口“上好学”
记者:聊城市如何发挥名校的引领辐射作用?
哈宝泉:自2015年以来,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名校带分校工程,扩大名校影响范围和辐射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更多的人民群众“ 上好学”的强烈需求,实现优质教育平民化、普及化。截至目前,我市已有161所名校托管、带动了214所弱校,惠及学生13万名。同时,我市积极拓展名校办分校的内涵和外延,大力引进外地名校、名人来聊城办分校或担任校长,全面提高全市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市在“ 名校办分校”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实施名校托管薄弱学校,鼓励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二是实施优质高中领办新建学校,对口扶持一般学校,形成优质高中与普通高中,高中学段与其他学段协调发展、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格局;三是支持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中小学校,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混合股份等办学模式,多渠道扩充教育资源。
真正的公平是教育资源、教学质量的公平,现在的公平还是仅仅局限于物质条件,比如均衡县创建。在这些方面,聊城迈的步子比较大,现在有160多所学校带动200多所薄弱的学校,有的“ 名校”与“ 薄弱校”结对子,薄弱学校全体教师到名校学习培训,效果显著。名校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硬件优势,配齐了分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从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名校优势,有的实现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纵向衔接和横向协作,有的盘活了薄弱学校和农村教育资源,真正使当地群众受益,受到百姓称赞。用好学校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办法去提升弱校,这是“名校办分校”的初衷所在。我们计划用3〜5年把聊城市935所学校,通过这种以强带弱的方式,促进学校质量的提升。
记者:随着实践的深入,在全国有些地方,名校办分校的弊端也逐步显现,管理弱化、名师虚化、特色淡化等。聊城市在名校办分校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
哈宝泉:聊城市实行“同步课堂”,利用大数据、微课平台,将优质校的教育资源与薄弱校共享,“同步课堂”的覆盖率已达到了85%。教育信息化加速提升了农村薄弱学校改善,但是在名校办分校的进程中,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每一所高中都带动了五所高中,数量多了,就要关注效果如何,这就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被名校管,作为名校的分校就不管了,这种现象也要杜绝;三是要处理好名校与代办分校之间的关系,力求办学规范化。
“三驾马车”助推聊城教育特色发展
记者:三年来,聊城市教育发展“一年一主题”——2015年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年”,2016年的“ 师德建设年”,2017年的“ 立德树人年”。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发展思路?
哈宝泉:这是源于聊城教育的实际。我们现有58070名教职工,有828151名学生,还有254732名幼儿园儿童,这些学生加起来有100多万。这么大的一个系统、这么大的一支队伍要向前走,走得好,走得平稳,走得健康,总要有个纲领,总要有个指引,总要有个号召,总要有个旗帜,总要有个前进的方向,这就是我们确定“321”工作思路的初衷和考虑。
“3” 即大力推进“ 教学质量、师德建设、立德树人”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牢固树立“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的教学理念。遵循人的身心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段教学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在这里所说的教学质量不是唯升学率的教学质量,更不是唯分数的教学质量,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既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要求。大力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宣传培训、系列活动、典型引领、表彰奖励、督导考核等多项措施,营造全市上下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打造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大力搞好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即实现两大目标:事业目标和文化目标。事业目标就是聊城教育整体工作要居全省中上水平,单项工作要居全省、全国一流县乡教育部门以此类推。文化目标就是:崇教尚学,大气兼容,担当奉献,创新奋进。为什么要定这个文化目标?因为教育系统不同于其他系统,教育系统的同志应该比别的系统的同志更有知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所以文化目标的第一个层面就是崇教尚学,也就是崇尚教育,崇尚学习。第二个层面是大气兼容,这也是根据广大人民教师、广大教育工作者,广大知识分子的特点来确定的,倘若没有一点包容,没有一点宽广的胸怀和眼界,是干不成大事的,所以我提出要大气兼容。第三个层面是担当奉献,这是由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没有一点担当的气概,没有一点奉献的精神,想干好教育工作是不可能的。第四个层面是创新奋进,这是与时俱进的要求。通过大力培树教育文化,汇聚起发展的正能量,认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即打造一个品牌:聊城教育品牌——以三项工作为支柱、两大目标为追求的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聊城教育品牌。
记者:在“321”的工作思路中,“立德树人”某种程度上也强调了老师对学生的德育,您为什么把“ 师德建设”与“ 立德树人”分开来谈?
哈宝泉:“立德树人”主要是老师树学生,侧重于强调德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师德建设”主要对象是老师,两者的侧重有所不同。这样分开提出,指向性更加明晰一些,实施起来目标更加明确。
|